新闻动态

打造智慧教室的多种方式

时间:2019-12-20  浏览:

研究表明,在使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新的问题,诸如:频繁在黑板和多媒体讲台前切换幻灯片和板书,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发挥;课件信息量大,造成内容的堆砌,学生难以消化理解教学内容;课件呈现的"间断性"展示,割裂了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教师过多地拘泥于课件上的内容,成了变相的"满堂灌"。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广州力扑归纳了一些使用全新的双屏、多屏互动教学系统教室,希望对智慧教室的建设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浙江智慧教室

一、独具匠心的互动设计,一别传统课堂的"排排坐"模式。

智慧教室打破传统教室布局,使用可灵活挪动拼接的桌椅,适应各种研讨场景,同时为每个小组提供专门的研讨互动展示设备,允许学生使用自带设备参与课堂,并为学生组内、组间以及全班的内容展示提供便捷途径。智慧课堂互动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云端资源、手机资源和课堂互动的过程和结果画面显示在投屏设备上,只需在任意设备浏览器中输入指定的网址,填入为每堂课生成的专属"投屏码",即可轻松实现教学内容的无线投屏。可将PPT、文档、视频、图片、网站等教学资料,以及签到、选人、抢答、投票、主题讨论等教学互动过程与结果,实现上墙展示。将每一间教室变为"智慧课堂",让师生共享学习的乐趣。

智慧教室的教学模式
二、双屏学习空间的教学模式

双屏互动教学系统由液晶触控屏、计算机、教学中控、双屏交互教学软件等软硬件构成,主要实现教学内容多种模式展示,实现教学内容之间的意义关联与参照,助力课堂中师生多类形式的交互。互动是未来课堂的核心,智慧教室的物理架构也是充分体现并围绕这一核心而进行的。改变传统的"秧田式"桌椅布局是很有需要的。为方便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的需求,采用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灵活易拼装的活动桌椅,可以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方便师生、小组成员间面对面地互动、交流,使分组讨论便捷有效。

多屏智慧教室
三、多屏学习空间教学模式

多屏学习空间中则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空间可以进行其他的操作。如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第一块屏幕呈现基本原理,第二块屏幕进行习题讲解,第三块屏幕展示生活应用。

在互动探究型智慧教室里,授课模式、小组讨论模式、小组展示模式,三个模式的综合利用强化学生小组合作,多屏灵活调度实现PBL(项目式学习)、TBL(小组学习合作)。

老师在智能平板上"提笔就写、握拳就擦",极大提高了授课效率。在多屏学习空间中,师生可以在教室的任一角落,在移动终端屏幕上进行触控、书写等操作,并直接映射在大屏幕上,实现远距离控制大屏幕,避免了传统课堂只能在讲台操控的不便。
智慧课堂

课后师生可接收到一份系统自动生成的课堂报告,学生由此获取教学资源,得知答题情况和上课积极程度等,老师也能从后台数据中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师生课堂互动活跃度等。老师无忧授课,学生积极听课,"智慧教室"的出现为师生带来愉快的上课体验,学习思维过程终于清晰可见。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不仅仅发生在个体的新旧知识之间,更发生在人与人的互动之中,这也是5C学习理论的核心。但是学生在建构知识时的思维是隐性的,这为教育带来了实际的问题。首先,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想法,也就难以在互动中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引导。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更需要被同学"看见",因为正是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推进了知识的建构。
双屏智慧教室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传授中心,教师控制教学内容和授课进度,课堂上所有学生接受同样的课程内容。“翻转课堂”则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吸收的主体,教师起指导和启发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按自己的进度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学生还可以依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挖掘得更深,拓展得更广。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翻转课堂”多见互动对话形式。教师回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难点,组织学生讨论,师生间形成一种快速有效的沟通和反馈,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翻转课堂

四、结语

教室是教学发生的主要场所,教室内的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应用情况是体现一个学校教学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学校从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双屏互动智慧教室的解决方案,实现了无尘式交互教学,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解决了课堂的枯燥性问题。同时,利用常态化直录播系统完成了校内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管理、应用,打造了一个多样化授课、云端资源存储、校内资源利用的自然交互、顺畅实用的教学生态圈。然而,互动智慧教室只是为师生的教与学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学习环境,如何有效地与传统教育实践进行融合, 指引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这就需教育技术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在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方面谋求最大程度的共识,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学校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的配套建设,有效破除在传统制度上存在的约束,激发师生热情,推进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