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力扑智慧教室 看老师的“导”和“演”
时间:2019-08-07 浏览:

如互动型教室采用灵活可移动、可随意组合的桌椅,使用多块高清液晶显示屏幕,搭配"互动集控系统",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控"、"雨课堂"等软硬件,实现了从课前到课上到课后、课下的多方位教与学的创新。
一、规划建设
1. 空间设计
区别于传统概念,现在一个完整的智慧教室集控系统应该是基于物联网、校园网与教学网等多网合一的学习空间。互动型智慧教室的设计既要考虑灵活可变的物理空间,又要提供易于分享的资源空间,以及不可或缺的可以让学习参与者随时随地的交流与分享。完整的互动型教室的设计应该是一个覆盖全业务流程、服务于各种参与角色的社交化学习环境的设计,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教学空间。
2. 内容展示
内容的展示、分享、表述与评价是互动课的核心活动,根据学生讨论内容的不同,过程中会需要不同形式的内容展示方式,有的学生会需要用PPT展示讨论内容,有的学生会需要仿真软件,有的学生更喜欢使用移动端来展示观点,需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高度集成的设备,可以接入学生各种自带设备,满足学生的每一种展示需求。
一堂成功的互动课少不了教师的组织与调度,如果学生屏幕只是提供给每个小组内部展示使用,显然是无法满足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的。因此还需要考虑对学生展示屏的复用与管理,使教师可以便捷的控制每一个屏幕的展示内容,总体把控互动进度,更方便的进行成果展示以及多方位的自评互评。
3. 教学互动
当前教学过程普遍存在互动手段少、互动模式僵化的问题。提供基于个人终端的先进交互手段支持也是互动型教室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部分。
无论是教师利用专属Pad或自有Pad,无论学生使用何种平板或智能手机,智慧教室都能够实现这些设备间的移动交互、无线屏幕互动以及教学资源的同步,强大的教学终端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有力助手,将为教师带来积极的推进作用。
4. 多方位评估
评估是智慧教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型教室需支持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估与结果汇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互动课,在对小组作业成果进行评估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对学生个人的评估,因为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参与度是不同的。评估也不能只针对成果,对过程的评估不可缺少。为了保证评估的全面和公平,需要提供便捷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全班范围内的团队互评方式,并且可以直观的呈现出评估结果,计入互动成绩,供教师分析。
二、应用场景
1. 任务驱动,翻转学习
上课过程中大部分都采用了小组互动的形式,每次下课前老师都会留出时间用来布置每组学生的课下学习任务,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进行研究与学习,过程都反映到"雨课堂"APP上,任老师在课前打开APP,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必要的时候为学生答疑解惑。
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
开始上课后,老师会首先去了解一下学生通过预习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概念,如何去了解呢?较便捷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答题来反馈。由于每次课前课后发收答题器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所以老师选择的是更简单的提问互动方式,他只需要在"雨课堂"轻轻点一下,问题就顺利发到学生的手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手机就可以答题了,答题结果直接显示在大屏幕,如果学生答题正确率理想,则继续下面的环节,否则就会进行一个针对性的讲解,让大家充分理解之后再进行互动。
学生正在手机或平板上答题
2.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与碰撞
教师讲解完毕,即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老师将各个小组屏幕的控制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瞬间进入热烈讨论的状态。
3. 展示汇报
学生将自己小组的屏幕内容推到全班所有显示屏上,各小组以代表形式进行演讲,结束后老师和同学共同为该小组打分点评,给出小组得分以及个人得分,计入平时成绩中。学生们的点子常常会让老师都眼前一亮,全班都积极参与的热烈讨论也让一节课的时间过得飞快。
老师授课同步实时展示在屏幕上!
4.主动式深入学习
过去上课,我只需要带着耳朵就可以了,现在我却要提前做大量功课,在课前就已经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再通过讲解和与同学们讨论的方式理顺我们的思路,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对我们的评价也让我们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样的课堂,我的确学到东西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意味着老师就轻松了,但是付出时间去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改变过去死气沉沉的灌输式课堂,教师非常有成就感的。
如何打破传统思路为我们培养未来的人才,引入互动型教学,完成教育理念的更新,才能培养创新人才、回归高深学问本质的内在要求。我们学校的面貌才会真正改变,学生才能够有一个快乐的、有趣的学习生活。
- 上一篇:中央控制系统组成部分有哪些,它能做什么?
- 下一篇:网络控制器与网络中控有什么区别